您的位置:新聞資訊-媒體報道
2021-09-28
當社區概念深層指向了城市的日常生活領域,面對地域、社會發展的差異,鮮活且難以統一的日常生活,通常無法實現標準化表達,個性化、多元的社區空間正在被需要......9月17日,我們以生長的社區為主題,展開了一場關于當代城市語境下社區空間實踐的經驗分享。
研討話題?
CONTENTS
TOPICⅠ
主講人:葉笛
<場所賦形——社交訴求的場景化表達>
-單體建筑的構建形式與社交實現
-聚落建筑群的空間形態與體驗
-無形式建筑的設計與場景表達
TOPIC Ⅱ
主講人:李逸舒
<TOD社區營造式>
-國內現階段TOD社區空間共性問題分析
-國際領先TOD項目的深入研究
-不同城市背景下的TOD社區實踐
-TOD社區營造式的推敲與歸納
TOPICⅠ
場所賦形——社交訴求的場景化表達?
?主講人:葉笛?
葉笛:在中國當前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,作為商住建筑師我們應該如何打破傳統的思路進行社區營造?如何建構具有生長性的社區空間和生活場所?我們試圖以形式為初心,分別從單體建筑、聚落建筑群和無形式建筑三類建筑出發,賦形不同場所,探討社交訴求的個性化場景表達。
以大家所熟知的單體形式建筑-悉尼歌劇院為引,我們從項目的造型緣起入手,分析了項目轉譯、再演繹的過程,首先論證了靈動飄逸的造型與社交功能實現的兼顧可能。
△悉尼歌劇院?源自網絡
在杭州世茂明煦源賦里項目中,借鑒吳越聚落的組團形式,我們從一個基本單元出發,進而衍生出多種組團形式,再由組團組成村落。在整個項目中,如何打造公共空間與下一級空間的連接,如何滿足不同尺度空間下人們的社交訴求,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。從虛體到院落最后到建筑本體,是整個項目設計的根本邏輯。
△聚落生成
地景建筑是一種與自然緊密相連的建筑形式,這種與大地擁有相似紋理的建筑,常常會弱化或消隱建筑的存在形式。常州中建龍宸壹號就是這樣的一個項目,在接觸項目之初,我們以為如果無法從形式上發力,那就從體驗切入。最后我們借鑒了很多中國傳統游園的手法,希望賦予這種低調的形態更好的環境體驗感,并在錯落的高差下強調其豐富性與多義性。
△消隱的建筑,豐富的體驗
TOPIC Ⅱ
TOD 社區營造式
?主講人:李逸舒
李逸舒:近些年來伴隨城市建設的多樣化和復雜性,TOD這種以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逐漸興起,面對這樣宏觀尺度的城市空間,建筑師該如何進行資源配置?住區規劃與建筑設計該采用怎樣的設計思路解決復合型的空間布局?面對社會不斷的發問,于實踐中我們總結了一套獨有的TOD社區營造式。
面對國內TOD社區存在的低效土地利用、混亂的交通體系和消極的空間體驗等一系列共性問題。我們首先選擇從日本的二子玉川站、香港日出康城站、新加坡榜鵝站和香港屯門站等國際知名的TOD案例中尋求規律,并總結出四種TOD與住區關系的多類體系:間隔關系、緊鄰關系、環境關系及疊合關系。
通過對國際案例的研究與分析,我們深受啟發,在之后的項目實踐中從不設有“標準答案”,突出項目的個性表達。以具體項目為例,在南寧天空之城項目中我們提出了地鐵上蓋公園的設計方案;在南京南站和美蘭湖項目提出了以商業街串聯TOD的打造模式;在沈陽文儲街項目提出了產城融合與TOD相結合的設計概念;而西藏南路項目則是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的極具生活感的TOD住區。
結合以上項目的實踐,總結出我們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了TOD社區打造的連續性思考:1.縫合城市,是實現TOD社區的個性化設計的第一步;2.在連續的空間中要找到城市的關鍵性節點,挖掘其中的特色空間;3.突出強化空間特質,以更為具象的手法打造自主空間IP形象。
“生長的社區”或許是當代城市更新與開發建設,面臨諸多難題時的一種解答:適度的干預和留白,或許可以為城市以及這里的居者提供成長的空間。
尾聲
嚴肅活潑,我們一向如此。在高濃度的腦力活動后,“逸”家人共同觀看了一場電影,愉快地結束了今日的分享會。?未來我們還將關注更多領域,無論對社會公眾話題的思考,還是設計成果的分享,從不設限的我們,將會帶來更多獨立、新鮮的思考視角。
明年致逸堂不見不散!
上海市長寧區新華路668號
商業聯系: liyumeng@geedesign.cn
人事聯系: hr@geedesign.cn